1.萌芽期(1989-1994),是文森的陶藝與雕塑學習及創作階段,約有50件作品,接受何恆雄、陳振輝、王慶台、魏道慧及陳銘等老師的藝術指導,因大都陶土雕塑或複合材質,表達個人心境為主的樣貌。且多樣化現代簡約造形,釉藥為坊間的成釉,當時是以作品需求為考量的呈現,主要有(1)"青澀年代"及(2)"陶塑人體系列"。 2.融合期(1995-1998),此時期為留學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純藝術研究所,師事瑪格麗特女士及彼得先生,指導完整的陶藝家作為,作品約有60件,從寫實到超寫實或簡約造型,更以東方超現實的東西融合思維作為創作概念。此時主要有(3)"中國女性系列"、(4)"壓力系列"及(5)"形塑東方系列"。 3.轉化期(1999-2006),約有9年時期,文森為陶藝的純度與歷練,將創作轉為社會歷練與記錄,並以社會的進展與反應狀況,而產生(6)"影子系列"(探討速度下的身影),(7)"變異系列"(思索生物科技下的對話)等,作品約有20件。 4.概念期(2007-2015),此階段因進入國立大學任教陶瓷,因而為教學,也為思維的提昇,因而有了(8)"非器皿系列"及(9)""動植物的想法系列",組合許多物件,來傳達或打破原有概想的主題,並且組構與創新陶藝創作技術(含空心球塑形、乾濕同體技術等),作品約有50件。 5.意涵期(2016-2020),因進入教育博士班,接受巫銘昌及范國光等教授指導,在技術與理論研究的融入下,產生"意涵藝術"主張(Metaphorism)的立論基礎,也創作出(10)"對話系列"與(11)"有形與無形空間系列",作品約有50件。此階段為意涵藝術的詮釋與成熟期,對應現代對視覺藝術的意義探討,構成東方意境為內涵,西方視覺強化的作為,來形塑新生藝術理論- 意涵藝術。 6.思覺期(2021-),此時期因新冠疫情,因AI藝術等因素,漸漸將外形構成模式,轉為人類善長之思維運作。即強化以思維的構成能力,並加入個人對於事件的感受,引導至材料或數位創作,讓作品屬於人的感知運作,而以人工智慧或高科技機器為輔助的藝術創作。如人工智慧繪圖、3D陶瓷列印或熱轉印技術,讓人的思維成為陶藝創作的大部份運作,而作品為其表徵,此階段的(12)"人與想法(13)"、"寵物系列"及(14)"殘缺"人體系列約有50件作品。 以上整理文森目前藝術創作的系列,以藝術為主體的人生,亦將持續創造更具時代意義的作品。也盼望自己2004年開始立論的"意涵主義"(www.Metaphorism.org),可以表達台灣在地藝術的 象徵,呈現台灣藝術的生命力。